河北科技师范论坛
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人才培养不能搞“目标运动”

向下

人才培养不能搞“目标运动” Empty 人才培养不能搞“目标运动”

帖子 由 398178289 周一 四月 12, 2010 6:22 pm

正在旧金山出席百人会第19届年会的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·汉尼诗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校长杨祖佑,分别就中美学生教育和诺贝尔奖接受中新社记者的访问。两位美国大学校长认为,中国诺贝尔奖得主将会在近期回国的年轻学者中产生。(中国新闻网 4月10日)



两位校长得到上述结论之前,是否对中国教育界、学术界进行过全面考察,不得而知。但我相信,他们的结论,会在未来不时被国内高校校长提起。当然,学校领导不是用这一预测来说中国教育有多好,而是为了论证大学采取的引进人才措施的正确性——只有加快引进优秀留学人才,才能尽快出获得诺奖大师级人才!



我国大学的办学,出大师级人才似乎已是一个公认的“目标”,这也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,为之,很多学校想进办法,又是高薪聘海归,又是打造“创新班”、“拔尖人才班”。可是,对于教育是不是应该有这样的“目标”,或者说能不能确定具体的“目标”,似乎却没有多少人关注。因为大家习惯了教育“目标”和“任务”的传统提法。



同一天,中国新闻网有另一条消息,也直指“目标”与“任务”——据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(人社部)网站消息,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、教育部、财政部、中国人民银行、国家税务总局、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六部门日前发出通知,要求促进2010高校毕业生就业。下达的就业目标是:努力使应届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70%左右,当年底总体就业率达80%以上。



就业的目标显然不像诺贝尔奖目标那么难以实现。依据我的观察,最近几年来,每年年初下达的就业目标,都无一例外地圆满被完成,甚至超额完成。不出意外,到了今年8月31日,有关部门肯定会公布初次就业率达到70%,或者多一个百分点、少一个百分点。



其实大家知道,这不过是“目标游戏”,目标之下,就有为达到目标的“目标运动”,具体到大学生就业,就有最初的把任务下达给导师、教师,包干学生的就业;接着把大四变为“就业年”,不搞教学,让学生去实习、找工作;最后各种方法行不通,就让大学生们“被要求就业”、“被就业”。不管怎样,就业的数据总是好看的,无限接近甚至超过目标的。



在大师级人才培养目标上,要不是世界上有诺贝尔奖这样的全世界通行的奖项,这个目标也是容易达到的——这几年来,每隔两年,两院(中科院、工程院)都会增补院士,增补的院士就被媒体称为“大师”;每年有关部门都会举办各种教育、科技奖评选和奖励,都有成百、上千的教育人物、科技成果被授予国家奖项,这也被称为是杰出成果。



从院士人数和国内奖项看,教育和学术真是“硕果累累”,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,也很好的实现着,可是,教育和学术的声望却每况愈下。原因何在?正就在于这功利的目标。从教育和学术的发展看,对教育的保障和科研经费的保障(亦即政府责任),须有明确的指标,比如,政府需投入多少教育经费,需安排多少R&D经费,但在教育本身和学术本身的发展上,却是不适合制订目标的。我们很难看到国外的大学,把培养大师人才、把获得诺贝尔奖作为自己的目标,而只提“让每块金子都闪光”、“ 让真理与你为友”;我们也难看到国外大学有就业率这样的指标来衡量办学,因为在整个求学过程中,学生就可以随时选择大学教育,那些质量低劣、不为受教育者考虑的学校,很难生存与发展,而有高质量的教育,就业也就水道渠成。



简言之,教育和学术的发展,需要的不是高的“目标”牵引,而在于营造健康的土壤,有了这样的土壤,所谓的人才培养目标,不提也自然会达到。这正如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·汉尼诗所说,未来高等教育的趋势将注重培养跨学科的综合性和全球性人才。他们懂得独立思考并敢于向权威挑战,懂得合作并勇于冒险创业,改变世界。为此,我们要问国内教育与学术,是否具有让青年学者懂得独立思考并敢于向权威挑战,懂得合作并勇于冒险创业的环境呢?

398178289

帖子数 : 48
logo等级 : 1
注册日期 : 10-04-07
地点 : 地球

返回页首 向下

返回页首


 
您在这个论坛的权限:
不能在这个论坛回复主题